(資料圖)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大美邊疆】
原標題:紅太陽照邊疆 光東村披霞光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彭冰 柳姍姍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剛走近光東村,就聽見有人興高采烈地歌唱。這首反映吉林延邊人民精神風貌和風土人情的經典老歌,十分貼切地道出了當下光東村村民的心聲。
近年來,當地各級政府全力完善發展舉措,光東村迎巨變,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村發展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標桿村。
好大米賣上了好價錢
蔚藍的天空下,光東村一望無際的稻田中涌動著勃勃生機。光東村好山好水好氣候,孕育出十里飄香的稻米。
“7年前,村里的大米基本都是在本地銷售,好大米一直賣不上好價錢。”作為海歸返鄉創業青年代表,正著力帶領鄉親們走出一家一戶小規模耕種方式的金君說,要種優質稻,打出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說干就干。之后,村里多方考察,請農技專家提供科技支持,改良品種,讓米粒變得更精更細。同時,鄉親們成立合作社,在各級政府幫助下,積極采用“稻田養蟹”“鴨稻共生”的綠色模式,使光東村變成全國有機大米種植科普示范基地,種出來的大米“重如砂、亮如玉、溢馨香”,村里的大米品牌“嗎西達”隨之越叫越響。
“‘嗎西達’是朝鮮語音譯詞,意思是好吃、美味。”金君臉上笑容洋溢,“過去每公斤大米賣7元,如今能賣到15元,最貴的能賣到32元,好吃的大米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而且走出了國門,暢銷海外市場。”
2018年起,光東村又開始創新實施“共享稻田”私人定制項目,即把稻田分割成塊,一塊100平方米,接受社會認領,每塊地認領價格1000元,稻米成熟后,直接郵寄給認領人。
“兩年間,我們成功推介共享稻田2.4萬份,銷售額2400萬元,純利潤達到850萬元,直接帶動村民年人均增收1萬余元。”光東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玄杰對記者說。
好風光遇上了好契機
夏季滿目蔥蘢、秋日遍染金黃的稻田,仿佛濃墨重彩的油畫,加之充滿朝鮮族風情的特色民居、歌舞服飾、飲食文化,為地處延吉至長白山黃金旅游線上的光東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鄉村旅游資源。
“光東村發展旅游迎來了新的契機,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村里建設了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景觀大門,還有療休養基地、邊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延邊光東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麗娜告訴記者,公司整合村內閑置房屋,一期共建成60戶不同主題風格的民宿,“一戶一院、一屋一品”,現已成為網紅民宿。
隨著游客越來越多,村里和旅游公司合作成立了舞蹈隊,為游客表演朝鮮族歌舞。舞蹈隊主力成員金貞淑說:“這幾年,我們每年都能演100多場,演出一場每人能賺50元。我們朝鮮族人天生愛唱歌跳舞,現在一邊玩一邊就把錢掙了,別提多開心了!”
村民方順烈把家里的閑置房屋租給了旅游公司辦民宿,每到旅游旺季,他還會到觀光稻田為游客開觀光小火車,再加上村里分紅和其他收益,一年收入不算少。
在全村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光東村已成為集農業觀光、民俗體驗、風味餐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旅游示范村、朝鮮族文化旅游第一村。
好日子更有著好奔頭
站在光東村村口放眼望去,筆直的柏油村路干干凈凈,樹成行、草青青、花嬌艷,兩側民宅藍白相間的墻上畫著一幅幅生動墻畫,村里還有改造后的標準化門球場,以及新建的老年活動中心、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處處賞心悅目。
“我們村試點進行廁改,目前不僅家家都用上了室內衛生間、水沖廁所,還安上了熱水器。”聊起生活環境的改善,村民宋明玉感慨不已。
基于水稻種植加工業、鄉村旅游業這兩大金字招牌,幾年來,光東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持續“雙增收”,2021年村集體收入超過37萬元,比2015年增長近6倍。在當地政府的扶持幫助下,奔向致富路的光東村著力在“生態宜居”下功夫,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近年來,光東村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修建水泥路4.7公里、田間機耕路4公里,鋪設瀝青及彩磚路4.9公里,建設木棧道1公里,徹底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同時,村里還改造自來水管網4.7千米,鋪設污水管道5500米,并新建兩座小型污水處理廠,實現了所有農戶24小時上下水使用通暢。
“現在村里又規劃了稻田親子樂園項目,預計7月份左右就能開業,而且村上還計劃籌資建設國際大米交易中心、民俗旅游高端木屋……”玄杰說,對于未來的好生活,村民們都覺得充滿奔頭。
長白山下,海蘭江畔,光東村逐夢的腳步一步更比一步踏實。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