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延慶區為全區10余家具有合法經營資質的景區發布《延慶區景區帳篷露營管理指引(試行)》,明確所在景區承擔帳篷露營的日常主體責任。
在社交媒體助推下,露營活動火速“出圈”。“微度假”風靡的同時,野蠻生長問題也愈發暴露出來。不少游客四處“安營扎寨”,卻做不到“無痕”游玩,垃圾不入桶、炭火不熄滅、隨地大小便,給脆弱的生態環境平添負擔,明火燒烤、下河野泳等也存在巨大安全隱患。更有人只想著獵奇景色之“美”,全然不在意腳下之“雷”。前幾日四川龍漕溝“野生露營地”就突發山洪,最終造成7人遇難,教訓十分慘痛。事實說明,露營愜意,但不能隨意,這帳篷可不是想扎就扎的。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達299億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54.6億元。市場需求如此龐大,明規立矩更加緊迫。像延慶這樣,適時出臺指引,可以說開了個好頭。從具體舉措來看,此次出臺的指引不僅明確了露營申報流程和建設細則,也細化了各部門的職能分工,將文旅、公安、園林等部門納入全鏈條治理當中。同時,要求營地選址必須寬闊平整,避開洪水災害等安全隱患,以保障安全;對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做出細致規定,以守護生態;要求各職能部門、屬地鄉鎮“三位一體”形成監管合力,以落實責任……既給露營景區立了規矩,也給游玩行為加上了“安全鎖”“文明鎖”,必將有利于露營經濟的長遠發展。
也要看到,眼下出臺的政策只對具有合法經營資質的景區產生約束力,而那些監管無法觸及到的、風險更多的“野生露營地”又該如何管理?這同樣是擺在治理者面前的課題。此外,游客也要繃緊安全之弦、拒絕“網紅”洗腦,盡量選擇成熟的露營地,“游必有方”才能真正體會到露營的快意。
露營有門檻,出游需謹慎。對癥下藥、多管齊下,露營之風才能吹得更加火熱,更好契合人們對“詩和遠方”的期待。
責任編輯:Rex_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