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九曲黃河漫漫,牡丹花開燦爛。人杰地靈的土地孕育出千年文明,亂世可精忠報國,鞠躬盡瘁;盛世方負重前行,不怨不艾。“更愿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游河南,望中原,感受深厚文化。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在神都洛陽,得以遇見盛世大唐。看洛邑古城人潮攘攘帶浮光,聞滿城牡丹花香,再體驗白駒過隙夢黃粱,時光流轉,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實在震撼人心。
龍門下,依水側,臨到龍門石窟腳下時,只覺敬畏,敬的是歷經千年飽受蹉跎卻仍矗立的石像,畏的是自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
“一磚一瓦皆過往,千年古剎白馬寺。”陰雨綿綿的天氣,行走在白馬寺中,聞著濃郁的香火氣,心中似乎被清出一方凈土,放下浮躁,聽聽梵音,愿所求皆所愿,所愿皆所得。
八百里太行萬仞壁立,千峰如峭,一渠清水穿山來,流出的是“團結就是力量”的佳話。隨著對紅旗渠精神的了解,雄壯有力的《定叫山河換新裝》不斷在耳邊回蕩,無論是無數舊物向我們所展示的,還是實踐活動中我們所切身體會到的,都是紅旗渠人民堅韌不拔、不畏艱辛的精神!也讓我們認識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敢為自己的夢想奮斗。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透過一件件文物,回顧朝代更迭,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深淺。腳步轉換于展館之間,感受也在變化,像是隨著文物在進行穿越時空的旅行。當你凝視歷史時,歷史也在凝視你。不親臨,就不知歷史的厚重,在歷史的星空中細細審視其中的星星,最喜歡的文物是唐代仕女俑,也是《唐宮夜宴》的原型。《如果文物會說話》節目中對它的解說詞是這樣的:“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為自己。”正是這種不畏他人看法的共鳴,給予我心靈上的自由。
“文字之祖,千年時光,藏禮于器,殷土茫茫。”殷墟是一本精彩絕倫的考古書,閱讀它,我們可以看到商王馳騁沙場,擴大疆土,而青銅器作坊中的火光,與霞光交相呼應,染紅整片天空。龜腹甲上的裂紋泄露的是天意王權,被甲骨文記錄流傳。經過演變傳承,從遙遠的商朝,流到我們的筆尖,此時此刻我們筆下的一撇一捺,是曾經篆刻在龜甲上的一筆一劃。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塵埃豈能掩芳華,炎黃浩瀚沐蒼霞,上下五千年似流沙,不枉魂魄入華夏!到河南,目光所及之處有炎黃巨塑的黃土,有守護石窟的沙,纏綿太行的風,十三朝古都沉寂的輝煌,殷墟里回蕩的刻骨銘心的歷史。“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憶河南,人杰地靈,盛世榮光。
(孫一涵 作者是吉林市實驗中學高一·十班學生。本文是該生在參加河南研學時寫下的感悟。)
(松花江網編輯 徐濤)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