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高法:始終強調懲惡揚善,對“和稀泥”的做法堅決說不
最高法院再次發布貫徹民法典典型案例,強調對“和稀泥”的做法堅決說不。
1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二批人民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典型案例,并通報貫徹實施民法典的工作情況。
最高法院副院長楊萬明介紹,本批案例共16件,是在反復研究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從全國范圍內精選出來的,旨在更好地指引人民法院統一正確實施民法典,始終強調明辨是非、懲惡揚善、定分止爭,對“和稀泥”的做法堅決說不。同時,發布本批案例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司法案例的價值引領和行為導向作用,通過“小案件”講述“大道理”,以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的裁判指引人民群眾學習民法典、信賴民法典、運用民法典。
通報顯示,涉及財產權保護、人格權保護等重點領域的民事審判工作得到切實加強。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審結一審物權糾紛案件65萬件、合同糾紛案件2027萬件、人格權糾紛案件33萬件、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案件92萬件、環境資源類案件31萬件,涌現了一大批適用民法典化解糾紛的典型案例。
最高法院審委會副部級專委劉貴祥表示,通過相關案件的辦理,民事主體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護、產權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與此同時,民法典的新制度新規則通過審判實踐不斷轉化成強大的社會治理效能。劉貴祥表示,人民法院依法審理了一批涉及英烈人格利益保護、居住權、物業服務合同、保理合同、家風條款、自甘風險、好意同乘、高空拋物等民法典新增重點亮點制度的案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1月出臺了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20條意見,其中特別強調要準確適用民法典情勢變更制度,妥善處理因疫情影響導致繼續履行合同對中小微企業明顯不公平的相關民事糾紛,指導各級人民法院為激發中小微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提供有力司法服務。
據通報,基于人民法院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匯聚的全國案件文書數據進行的檢索統計顯示,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適用民法典英烈保護條款的一審裁判文書數量達679件,居住權為772件,好意同乘為2478件,人民群眾對民法典的新期待新要求得到切實滿足,社會正氣更加充盈、正義更加彰顯。(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林平)
責任編輯:Rex_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