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隋雪 通訊員 張弛 于秀蕾
小李前陣子20歲生日,大學宿舍的同學們為了幫他慶生,特地組織了一場生日趴,又唱又跳又燒烤,折騰到半夜。第二天起床,小李牙痛、脖子痛,一照鏡子,腫了。“肯定是燒烤吃太多,上火了!”小李并沒太在意,自己從藥箱里翻出一盒頭孢,炫了半瓶可樂吞了兩顆藥,就跑去打籃球了。
吃了三天頭孢,小李發現自己的癥狀越來越嚴重,左側頸部的皮膚還有點紅,感覺不太對勁兒的同學們陪著他一起來到了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就診。
(資料圖片)
接診的普外科方迪龍副主任醫師查體后發現,小李的左側頸部疼痛位置較為局限,左下側牙齒疼痛明顯,局部皮膚發紅,伴有輕度的吞咽受限和低燒,建議小李首先做個B超檢查。
首診檢查所見大包塊
超聲醫學科張文智主任醫師為小李進行了細致的頸部超聲檢查,發現其左側頸部生長了一個長約6cm的膿包,位置深,與氣管緊貼。憑借豐富的經驗,張文智主任認為很可能是梨狀隱窩瘺合并感染,后經多影像學及臨床確診了此病。
多學科聯合會診后,專家團隊制定了治療方案,張文智主任為小李進行了超聲引導下放置引流管引流膿液,并結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超聲引導下置入引流管
當天晚上小李燒就退了,第二天起來脖子變瘦了,慢慢的牙齒、頸部也都不怎么痛了。半個月后復查,小李頸部的膿包縮小到了2-3cm,恢復得非常快。
但讓小李倍感疑惑的是,僅僅是吃了一頓燒烤,怎么脖子就腫起來,還“漏”了呢?梨狀隱窩瘺,到底是個什么玩意?
張文智主任日常門診中
張文智主任解釋道,梨狀窩位于喉兩側,上界起自咽會皺襞,下界移行至環杓后區,外壁貼甲狀軟骨板,內壁向上移行至會皺襞,覆蓋方膜及環杓側肌。梨狀窩瘺為胚胎發育過程中鰓裂組織未完全退化殘留而形成,起源于第三或第四鰓囊。
所以,這個毛病是先天性胚胎發育異常導致的,多見于兒童,絕大多數位于左側(>90%),可能與鰓性組織右側消失較早有關。
張文智主任介紹,當本病沒有感染并發時,可無任何癥狀和體征,不易發現。一旦合并感染,早期表現為頸部疼痛、紅腫、同側牙痛、發熱、病變部位壓痛等,還可引起頸部腫脹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在進展期,局部可形成膿腫,由于表面覆蓋有帶狀肌,故病灶位置可較深,引流后癥狀可緩解,但易反復發作或形成持久不愈的瘺管。超聲引導下膿腫內置管引流術既可以快速高效的引流膿液,緩解癥狀,又可以必要時對膿腔進行沖洗,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張文智主任提醒,最近天氣熱了,吃燒烤“上火”的人不在少數,當出現頸部紅腫疼痛時,切不可大意,也勿自行服用消炎藥,應及時就醫處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