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28日上午,“京華號”盾構機刀盤完成了最后一圈轉動,抵達接收井,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北京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西線隧道實現貫通。
“京華號”的使命完成了,但中鐵十四局鐵正公司魏玉印的任務還在繼續——作為“幕后英雄”,他和同事們要像過去兩年多一樣,繼續監測地面沉降及周邊環境狀況,隨時診斷安全隱患。
7月3日早7點,記者來到東六環西側一處林地,腳下幾十米深的位置,就是“京華號”打通的“地下東六環”隧道。瘦高身材的魏玉印,正在和同事們配合著用電子水準儀和水準尺監測地面沉降。
“京華號”是刀盤直徑超過16米、總重量超過4300噸的“地下巨無霸”,它的每一次開動、掘進,都有可能對地面的建筑、鐵路、河流水系造成影響。這處看似普通的林地,因為位置特殊,成為了地面沉降重點監測地區。它位于東六環和通燕高速的交會處,南邊的運潮減河,是“京華號”下穿過程中的重點風險源之一。
林地面積雖不大,卻布設有168個地面監測點,每一個點位,都要定期測量數據。為了方便尋找和加強保護,監測點上都有一個黃色保護蓋子。“對于我們來說,夏天雖然酷暑難耐,但還是要比冬天舒服。”魏玉印說,干監測這行的,幾乎每天都在戶外,最怕趕上下雪,得花好長時間尋找監測點,漏一個都不行。
在“京華號”下穿運潮減河的時候,監測團隊還需要在河道里布設6個監測點位,每次監測的誤差,都要控制在0.5毫米以內。“監測點都在河水中,我們需要繞到河兩岸上,用電子水準儀測量。這些數據要反饋給盾構機,直接影響著掘進壓力和注漿量,可不能馬虎。”魏玉印說,監測團隊雖然不直接駕駛“京華號”,但壓力一點也不小。
這還不是最難的。京哈鐵路、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是“京華號”盾構機在整個掘進過程中面臨的兩個連續特級風險源。“當時我們團隊幾乎都是一種廢寢忘食的狀態,每天的精神都高度緊張,恨不得住在監測區域。”魏玉印說,京哈鐵路是全國最繁忙的鐵路干線之一,盾構機下穿時鐵路還要正常運行;穿越完京哈鐵路之后,盾構機不能停機,要繼續穿越在建的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盾構機最上部距離基坑底板僅23米,距抗拔樁僅3米,地下施工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地面安全。
在魏玉印的帶領下,中鐵十四局鐵正公司監測團隊依托前期數據與公司技術支持,把地面沉降監測的重點區域選擇在盾構機刀盤位置前后150米的范圍內,比常規的監測范圍擴大了不少。“京華號”下穿兩個特級風險源時,地面沉降監測頻率從24小時一次加密到6小時一次,整個團隊24小時堅守在工作崗位,實現了工程項目“微沉降”。
“干工程的,參與每一個項目都要有新收獲,尤其東六環入地改造這種‘超級工程’。”魏玉印的監測團隊里總共5個人,除了他是1989年出生,剩下的都是剛畢業沒多久的“00后”,“他們很幸運,剛上班就能經歷這么嚴格的考驗。”
這支年輕的團隊,不光在地面上監測沉降,還要深入地下,在已經完工的隧道內監測盾構本體變形情況。盾構機每向前推進2米,就要在隧道正上方和兩個“半腰”的3處位置安裝上監測小棱鏡,并通過測量機器人定期將采集到的監測數據,與盾構機自帶的高精度測量、導航系統數據對比,計算出當前位置相對于隧道設計軸線的位置偏差,其準確度精準到毫米級。鐵正公司監測團隊魏玉印小組,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進行著重復且精細的監測工作,以確保“京華號”安全而順利地貫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