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22日),家住海口秀英區石山鎮的陳先生向我們求助,自己辛苦攢下的血汗錢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竟少了8萬多元。一問才知道,竟是小女兒全部用來打賞了網絡社交平臺的主播。
當事人 陳先生:1月18號,那時候我們去買衣服買柜子才知道,卡里面的錢少了,我們就馬上去銀行查一下,發現都是快手打賞的嘛。
(相關資料圖)
從陳先生提供的銀行卡賬單上記者看到,近幾月除部分付款和紅包等交易記錄外,有超200筆交易都是與快手平臺進行的,涉及金額8萬余元。陳先生表示,經過后續的詢問他才得知,這些都是她的小女兒操作的。
當事人 陳先生:就剛開始那時候就是,打賞一次幾塊錢,差不多到過年那段時間,她就一直打賞1千、2千、3千,這樣半個月就刷幾萬塊錢出去嘛。
陳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倆只有一張銀行卡,平時綁定在妻子的微信上。除了日常的開銷外,他們每月都會將剩余的工資存放在該賬戶內,平時也沒有關注賬戶消費情況的習慣,所以一直也沒發現。隨后,陳先生的女兒小麗告訴記者,她的打賞行為是在去年8月份開始的。
陳先生的小女兒 小麗:(記者:這個號你是拿誰的手機注冊的?)媽媽的(記者:那你打賞的時候不得充錢嗎?) 嗯 (記者:充錢怎么充呀?) 按這個(記者:就直接可以微信支付是吧?)嗯,他們平時手機支付的時候,他們也不避著我,所以我就看到了。
事情發生后,陳先生的大兒子小昭也立刻聯系了快手平臺,平臺方要求小昭提供相關材料進行審核,符合條件便可以退款。但是,這申訴的過程仿佛也并不順利。
陳先生的大兒子 小昭:后續結果還沒有出來,還在審核,但是這個錢呀什么這些,已經申請好多次都被駁回了,就是說你交的資料沒有通過,要補充什么什么的,也補充了,然后以前是說賬對不上,然后賬對上了,他又說什么又對不上。
那么,像小麗這樣的打賞行為是否可以向平臺追回打賞錢款呢?記者也向律師進行了咨詢。
律師 李宇喆:在《民法典》中是有明確的規定,未成年人是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那么他們的消費行為呀,都是屬于效力待定,那么我們父母作為監護人來說,如果不認可這個行為的話,那么它是無效的,因此我們可以去向游戲公司要求追回這筆款項,8(周)歲之前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那么這個就是一個無效的行為,那么如果是8(周)歲到16周歲(已從事勞動工作)以及18周歲,對他們來說就是效力待定的這樣一個行為。
陳先生說,自己和妻子平時都在工地上打工,早出晚歸供養兩個孩子上學,收入并不算高,大兒子也才剛剛畢業,還在尋找工作當中。如今小女兒在直播間打賞花出去的8萬多元,是他們多年來省吃儉用才好不容易攢下的。現場,記者也幫陳先生再次和快手平臺方取得了聯系。
快手未成年人關懷輔導熱線 客服人員:她這個好像是通過蘋果系統充值的,蘋果這邊的話要收30%的手續費,所以咱們公司收到的70%的款項的話都會退回去的,我現在看的話,目前這個資料初步審核是已經通過了,正在進行進一步審核當中,通過了回直接給他們發退款的私信,在10個工作日左右,退到監護人填寫銀行卡當中。
女孩初探網絡懵懂憂慮
家長反思日常關心不足
目前,陳先生一家正在等待快手平臺的進一步審核。雖然問題的解決有了眉目,但小麗“打賞主播”背后的問題,仍要深思。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小麗一再進行打賞呢?
陳先生的妻子 王女士:小孩平時她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很好的,她很聽話的,放假在家老師布置作業,都是拿手機給他做作業。
小麗的家長說,小麗雖然沒有單獨的手機,平時當小麗提出學習需要時,都會由媽媽把手機交給她使用,但是對于具體使用的內容并不清楚。
當事人 陳先生:(上學時)每次都七點半的時候她就關門,不準我們進房間里面,她說他要學習,妨礙她學習,學完了她一直玩她的手機,假期那時候,每天我們兩個人出去了,她就放手機在家里面學習,我們料不到她這樣搞的嘛。在陳先生夫婦看來,小女兒乖巧懂事,成績優異,所以他們也就沒有多想。現場,記者在經過小麗的允許后,打開了她的快手。記者看到,在這個賬號中,小麗也發布了一些作品,并有著4541位的關注。小麗表示,她平時主要就是用這個賬號來看主播直播的。
陳先生的小女兒 小麗:剛開始就是,刷到他點進去那些粉絲就會說,幫忙上票什么什么的,就給他打賞(記者:你知道這個會花爸爸媽媽的錢嗎?)一開始是不知道,可是怕如果不上(票)的話,他們就會欺負我,就是怕他們會罵我(記者:那他們罵你了嗎?)沒有(記者:就是你實際上不懂你看的這個直播,如果你不打賞你光觀看是可以的)嗯。從小麗的介紹來看,一開始,她就是在這樣懵懂的狀態下,誤打誤撞的進入到了直播的世界。小麗告訴記者,她平時最常看的主播是一名較為年輕的男性,快手賬號為某樂。
另外,和這個賬號主播想關聯的還有其它多個相關賬號。在其中一個私信聊天截圖中記者看到,賬號名稱為某樂媽的人給小麗發信息,并稱呼小麗為寶貝干女兒,并邀請她來某樂的直播間幫忙。而在另外一個私信聊天截圖中,這個某樂媽告訴小麗,某樂哥哥要拿回合同,差最后700票。
小麗回復對方說到,我去充票,一定要幫某樂。記者了解到,這里所說700票,實際上就是700個快幣,在平臺中購買快幣1元錢可買七個快幣,買的多有優惠,而700個快幣則需花近一百元人民幣。
陳先生的小女兒 小麗:他們是一個團隊的(記者:只給這一個團隊打賞是吧?)沒有,還有一些別的(主播),點進去(直播間)他們就會叫(記者:點進去他們就會讓你刷?)嗯(記者:然后你就給他們刷?)嗯(記者:你有說自己是12歲嗎?)我沒有,因為我怕他們嫌我年齡小,然后就會欺負我,嘲笑我。
陳先生的小女兒 小麗:(記者:你有沒有想過問爸爸媽媽,這個行為能不能做呢?) 沒有(記者:你知不知道你花的是爸爸媽媽實實在在的錢呀?)嗯,但是怕,怕他們“欺負”我(記者:怕他們像直播里面那樣“欺負”你?)嗯(記者:那你既然怕,為什么沒跟爸爸媽媽說呢?)不敢,因為怕事情只會更嚴重,不敢告訴他們在里面幫他們打賞。對于孩子的擔憂,小麗的父母也直言,他們平時忙于工作,只關心到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對于孩子的心理動態確實關注不夠。
當事人 陳先生:實際上我們也不懂這些,就是說你該學習就學習,拿手機給她學習就行了,她刷禮物打賞這些,實際上我們大人都不懂玩這些,就是我們教育無方了。
陳先生的妻子 王女士:(以后)要教育她不要亂拿手機玩這樣的了,我以后也要關心她,跟她交流多一點,她不懂這些事情,她還小嘛。
采訪當天,針對小麗遇到的問題,記者也反映給快手未成年人關懷輔導熱線。熱線工作人員建議,針對于未成年人使用快手等相關短視頻軟件,平臺方也專門設施了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同時對于一些引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也可由家長進行截圖舉證,向平臺方進行舉報。
快手未成年人關懷輔導熱線 客服人員:這邊舉報之后,相關審核的同志也會審核提交的證據的,確實這種行為我們也會對對方的賬號進行嚴肅的處理的,我們這邊也有一個青少年模式的,建議父母給孩子開啟青少年模式。
言傳身教避免盲目說教
化“堵”為“疏”關注孩子成長每一步
在無數類似的事件當中,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疏忽。網絡世界五花八門,對于心思單純的孩子而言,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那我們針對此類事件應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在網絡世界中健康成長呢?
去年,我們《直播海南》欄目曾關注過多起類似的情況。
2022年2月初,東方市八所鎮符女士家11歲的女兒,就趁著父母外出工作時,用母親的手機在短短4天時間內,為“荒野行動”游戲先后充值32次共1萬多元,用來購買游戲道具、皮膚等;
5月,在海口市龍華區14歲輟學在家的小鵬,也是在游戲中,累計充值金額2萬余元;
7月,來自澄邁老城鎮羅女士也被13歲的女兒,通過多款手機軟件,消費掉3萬多元;
12月底,海口莫女士8歲半的女兒在親戚家居住期間,利用親戚的銀行卡賬號往一款名為“第五人格”的游戲中,充值1976元。
當然,以上也只是我們欄目關注未成年人利用電子設備進行游戲充值、主播打賞等消費問題中的一部分,更是全國此類問題的“冰山一角”。不過,通過這些案例我們也能發現,在手機等電子設備充斥的今天,未成年人在使用時,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問題。而且往往這些未成年人在消費時,是披著成年人的“外衣”,使得平臺原本設置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形同虛設。當家長發現錢款“不翼而飛”時,已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雖然其中大部分家庭,在后續的申訴中,相關平臺在核實情況后,退回全部或者部分錢款,但作為未成年人監護人家長,是否有方法提前進行風險規避,將可預期的問題發生率降到最低呢?我們也進行了走訪。
家長 聞女士:我不讓他接觸,他也比較少接觸,會對眼睛有影響,而且也對學習有影響,按我來說的話就不給他使用。
家長 張女士:我不給她用,最多是戴一個電話手表吧,現在小孩子很精的,密碼什么都知道那種。
家長 汪先生:用一些iPad,平時也沒給她玩游戲,用一些益智類的小軟件吧。在走訪中,大部分家長表示,面對此類問題,盡量不讓較小的孩子接觸電子設備。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接觸手機等電子設備也在所難免,此時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防止孩子沉迷其中甚至錯誤使用呢?對此,海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朱櫻麗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海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副教授 朱櫻麗:去理解孩子,但這個理解并不是說,去縱容他,家長要自己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盡量的,避免大時間量的去刷手機,言教不如身教,對孩子手機上面呢,進行一個很好的引導,學習上的一些問題呀,去搜一搜,讓他覺得手機可以有很多別的價值。
朱櫻麗教授表示,不當的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除了會導致孩子們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外,對于眼睛、頸椎等身體成長也會造成影響。但是在家長阻止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時,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以較為激烈的親子沖突收場。此時,化“堵”為“疏”,適當的進行讓步在對孩子正向教導的過程中。
海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副教授 朱櫻麗:對手機的使用 1天1個小時呀,或者是在放學回家到吃飯之前的一個時間段呀,而不是說可以放任自流的,隨時隨刻想用就用,對于手機里面的使用內容呢,也應該是以正能量的為主,針對性的去教育孩子,避免盲目的信口開河的去說教。
另外,孩子成長的心理上來看,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未知,更需要在家長的陪伴中度過。像此次事件中的小麗,一門之隔,隔絕了父母與她溝通的橋梁,只好向虛擬的世界尋求內心的認同與價值。在此時,若家長能夠及早發現,及時反映,給予孩子正向反饋,也可以防止孩子誤入歧途。
海南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 副主任醫師 李佳:青少年的話,他的一個特點就是,他會尋找歸屬感和成就感,如果說他在家里面,得到父母的認同不是很多,然后他的歸屬感不是很強烈的時候,那么他一定會去找個方式獲得他的價值感和存在感的,家長可能盡量的不要讓孩子單獨一個人,長期的去面對電子產品,家長平時能夠多肯定多認可孩子 多陪伴孩子,他也就不需要通過這些方式,去得到他內心的滿足了。
關鍵詞: 不翼而飛
責任編輯:Rex_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