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飽有質疑精神:不畏懼既定理論的約束,永久保持求真之心
如果真理被偷走,那世界會發生什么?被視作恐龍向鳥類過渡的“古盜鳥”化石就是一場令人咋舌的“真理盜竊案”。節目中針對恐龍向鳥類進化的話題時,周忠和院士向“未來團”提出分辨天然化石和人工拼接化石的趣味挑戰,正當眾人面對兩套形態相似的半龍半鳥化石殘片愁眉不展之際,周忠和院士順勢講述了關于人造“古盜鳥”誤導古生物研究界,自己和伙伴一起尋找真化石以證實鳥類恐龍起源說的故事。

節目中周忠和院士的經歷給“未來團”帶來很多思考:看似缺乏現實意義的古生物研究到底有什么用?人類進化的最終方向是什么?億萬年之后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時間堆疊催生出物種多樣性,生命活動則留存下時間的痕跡,回顧過往的意義是為了展望未來。無數遠古生物研究學者們付諸心力,憑借多年野外科考和專業領域知識,挖掘遠古生物至今的進化規律,不僅只為了“溫故”,更是為了更好的推導未來世界進化方向的“知新”。

堅持探索精神:打破時空隔閡,觸摸遠古生命真實肌理
你知道世界上已知最高的恐龍叫什么嗎?你見過擁有瓜子臉、天鵝頸的恐龍嗎?如果某天我們獲得古基因序列,我們可以復活恐龍嗎?1990年,周忠和剛讀完中科院中生代魚類專業碩士,為了學有所用,亦為學有所成,那年他先后兩次奔赴遼西尋找白堊紀的魚類化石,經過月余的努力,然而在魚化石挖掘方面收獲寥寥,只發現了現代長江白鱘最早的祖先,但最后卻陰差陽錯挖出了保存完整度極高的鳥類化石,并且從此踏上了鳥類研究的新篇章。由古生物到現代生物,復雜多樣的生物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許多謎題,本期節目周忠和院士將神秘莫測的古生物知識和科學精神融入生動有趣的科研故事里,帶領“未來團”成員一同走進中國古動物館、古脊椎所標本室……在古生物遺跡的牽引下“魂穿”遠古時代,探索遠古生物密碼;感受從個人興趣到使命擔當,逐漸升級的精神特質。

從少年意氣時為發現化石蹤跡掘地三尺,大有“不破樓蘭終不還”般的意氣風發,到兢兢業業多年專心古生物研究,用長達半生的探索精神對待學術研究,周忠和院士為什么能夠數年如一日保持對專業領域的好奇與興趣?其實當中亦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故事。縱觀古今過往的時間哲學和生命規律可知,如果“未來”是我們需要征服的星辰大海,那么“過去”則是敦促社會不斷前行的重要物質基礎,誠如《舊唐書·魏徵傳》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追溯生物本源和探究生物變遷進程對于人類進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古生物研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周忠和院士在學術研究中逐漸將個人命運和時代發展、探索精神和社會需求聯系在一起,從而不斷激發新的前進動力。

時光不負有心人,求知與求真是永遠的引路人,1月31日周二21:05鎖定北京衛視,
跟著周忠和院士攜手走進遠古世界!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