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呼救:二、擺放合適的體位:仰臥位三、開放氣道:抬頦-仰頭法 2、托頜法 3、仰頭-抬頸 4、舌-頜上舉法四、人工通氣口對口或口對鼻人工通氣口對口人工通氣:一手拇、食指捏住雙側鼻孔。
2、2、術者吸氣后,用口唇包住被搶救者口部,用適當的力量緩慢吹氣,每次吹氣持續1秒鐘。
3、3、以可見胸廓出現抬舉動作為準。
【資料圖】
4、4、吹氣結束后,術者迅速將口唇移開,同時放松鼻孔。
5、5、無論單人還是雙人CPR按壓/通氣比例為30:2。
6、有效指標:可見胸廓規律有效起伏。
7、2、聽到或感到有氣體呼出。
8、3、吹氣時可感到氣道阻力規律上升。
9、4、發紺緩解。
10、五、徒手胸外心臟按壓:雙手手指交叉重疊,以一手掌根放于被搶救者胸骨下1/2處;2、兩肘關節伸直,雙肩正對雙手,借助肩部及上半身力量垂直向下按壓;3、當胸骨下陷4~5cm時,即突然放松壓力,但手掌根部不離開胸壁,雙手位置保持固定;4、按壓頻率為100次/分,按壓與間隔時間各占50%。
11、注意事項:連續、快速、有力的胸外按壓,盡量減少按壓中斷,中斷按壓的時間不得超過10秒鐘每次按壓后應使胸廓回縮到正常位置,壓/放時間大致相等所有人工呼吸均應持續吹氣1s,避免多次吹氣或氣量過大對于成人,立即電擊除顫然后CPR;對于兒童,立即CPR然后電擊除顫定位準確,避免沖擊式按壓連續5個CPR(30:2)后可以進行初步效果判定首次電擊除顫為360J。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