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韓嘯在沈陽“九君子”曾使用的相機前為觀眾進行講解。
臺前娓娓道來,臺下久久為功。6月27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首屆“最美文化遺產講解員”推介活動終評名單揭曉,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韓嘯、山西博物院姚香等10人獲得“最美文化遺產講解員”稱號。
該活動于2022年8月啟動,全國27個省(區市)文博單位和相關機構共申報649人。今年6月25日至27日,在蘇州博物館的終評現場,入圍的33名講解員激情演繹,聲情并茂地闡釋文化遺產價值,展現了新時代文化遺產講解員的風采。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韓嘯以“一臺相機背后的《真相》”為展示題材,講述以鞏天民為首的九人愛國小組用生命按動快門,搜集日軍策劃九一八事變、發動侵略戰爭罪證的歷史史實。他用規范的儀態、全情的表達、嚴謹的內容、洪亮的聲音獲得專家評委的肯定和現場觀眾的支持,摘得桂冠。
6月28日上午,剛剛從蘇州比賽現場風塵仆仆返沈的韓嘯如往常一樣戴上麥克風,整理好白襯衫,喝口水清清喉嚨,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展館。站在重要館藏文物——“劉仲明用相機”前,他的目光清澈而堅定,用清亮的嗓音為在場觀眾進行講解。
韓嘯比賽中所講述的文物故事就從這臺相機展開。雖然它看似普通且已殘舊不全、帶著斑駁銹跡,但當年九位愛國人士就是用它拍攝了一張張日軍侵華的鐵證,最終令國聯作出“九一八事變是侵略事件”的首次國際認定。
得知國聯調查團將到中國東北調查日軍侵華行徑,沈陽“九君子”決定抱必死之心去搜集罪證。這臺相機成為他們最得力的“助手”。當時日偽嚴密布防,九人小組每次取證都是險象環生。最危險的一次當數去拍攝關東軍司令部門口的公告。在夜色的掩護下,畢天民爬上對面商鋪的房頂。他屏氣凝神,靜待太陽升起。天亮了,但畢天民依然不敢按快門,唯恐被哨兵聽見。一輛汽車恰巧經過司令部門口,畢天民借助汽車發動機的嘈雜聲,迅速按下快門。經歷了一次次的冒險,九人小組最終拍到日軍侵華直接證據多達300件。這臺相機功不可沒。
“先吃透史實、先打動自己,才能感染他人,用真情實感把觀眾帶入歷史圖景,達到潤人心田的效果。”韓嘯說。在“最美文化遺產講解員”推介活動備戰期間,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精心選擇文物本體,力求從文化遺產資源中挖掘闡釋文物的歷史價值。沈陽“九君子”的故事本身就極具內在張力,情節曲折,扣人心弦。韓嘯和身后的團隊在撰寫文稿期間,請教相關專家,反復核證史實。以相機為線索切入,從最初的3分鐘講解擴充到7分多鐘的成品,幾易其稿,而且首次向公眾披露了“九君子”將包裹了真相的“藍布包”輾轉交給調查團的部分細節:“1932年4月21日,國聯調查團抵達沈陽,住進日軍事先安排好的大和旅館,其所到之處都被布控了便衣憲兵和特務。這種情況下,誰能把這本《真相》送到調查團手上呢?鞏天民等人幾經輾轉,終于聯系到了調查團團長李頓的好友——法庫基督教教區牧師倪斐德,將材料轉交給調查團。”國聯認為九人小組遞交的這份《真相》最符合“國際證據標準”,其原始性、實證性、系統性、法理性獨一無二,因此將其作為重要證據在《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予以體現。
韓嘯將這臺相機的1∶1復制品帶到了終評現場,“九君子”照片、日軍罪證、國聯報告書等資料通過大屏幕進行展示,打造了一個沉浸式講解場景。在場評委表示,似有觀看《國寶檔案》的現場感、即視感。
作為全國首批“最美文化遺產講解員”和紅色文化的傳播者,韓嘯表示將繼續以“收藏歷史記憶,展示歷史真相”為己任,深挖紅色文物故事時代價值,創新紅色故事講述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文化遺產講解服務品質,更好地激活文化遺產教育功能。
遼寧日報記者 吳丹 文并攝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