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餐后,運動員志愿者輪流打掃衛生。受訪者供圖
一轉眼,距離沈陽市體育運動學校封閉訓練已經過去近一個月的時間了。這期間,除去外訓的隊員,有500多人在校內吃住。食堂人手不夠,校內成立志愿者聯盟,隊員輪流到食堂幫忙。
體校這個大家庭里,在封校期間發生了很多溫馨的事,不僅一點兒沒有影響訓練,還讓孩子們在幫忙干活的過程里更加懂事了,讓隊員們更加愿意努力訓練了。
有力出力
舉重、鉛球隊員扛米、搬菜
自從3月14日封校后,沈陽市體育運動學校校長劉森也變身為這個大家庭里的大家長,每天不僅要抓隊伍訓練,更是要方方面面全都照顧到,其中“吃”就是重中之重。“我們除去外訓的隊伍,有500多人留在校內封閉,500多人的三餐,其實是很大的工作量。”劉森告訴記者,市體校里的隊員最小的有七八歲的孩子,但主要還是11歲到15歲年齡段的比較多,正是能吃的時候。
因為需要在校內住,30個食堂后勤工作人員留下了15人,而且年齡都比較大。隨著封閉天數的增加,明顯力不從心,甚至有人累倒了。校長帶著幾位年輕的教練,到后廚掄起了大勺,可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這時候,劉校長決定在校內成立志愿者聯盟,倡議教練、隊員訓練之余,到食堂幫忙。“當時我們提出志愿者聯盟都可以參與,大家相互幫助。”
消息一出,立馬有很多隊伍響應。每天三餐后,都會有一支隊伍留下來打掃食堂衛生,擦桌子、掃地、歸放物品……田徑隊的投擲組報名幫忙搬菜。“我們的隊員體格大,有一把子力氣。隊員們都覺得作為學校一員,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教練李大說。
廂式貨車一車車地運送來了大批食材,大米、白面、豆油、凍貨都數以噸計。但是由于封閉,裝卸工不能送到倉庫里。于是,田徑隊的投擲組和舉重隊的男隊員們強強聯合,二十多個小伙子擔負起了搬運工作。
“別看這些十五六歲的小伙子有力量,但搬這些米面油和訓練是兩個勁兒,隔行如隔山啊,需要巧勁,他們不會使。”李大教練回憶說,一開始有的隊員是抱也不對、扛也不對,弄了一身面,熱得甚至要光膀子扛。有些食材,運動員就站成一大排,逐一傳遞。
周末幫忙做早飯
運動員穿上廚師服
為了讓一天都不能休息的食堂工作人員能夠休息一下,志愿者聯盟開始周末早餐由教練、隊員嘗試自己做。上個周末,跆拳道隊主動報名了支援早餐的工作,早上5點半,教練員潘越已經帶著20名隊員到食堂了。食堂派出2名工作人員做技術指導,而教練、隊員們則穿上了后廚的衣服,有模有樣地干起活來。
“周六早上我們4點多鐘起床,5點半到后廚了。”潘越告訴記者,隊里除了出去外訓的隊員,剩下在學校的都參加了。男孩幫著搬運、配菜、熬粥、和面、炸油條,女孩幫著分餐。
28歲的潘越自己就是從市體校畢業的運動員,之前也不會炸油條,就跟著師傅現學,隊員們也學得有模有樣。
“雖然隊員們上午要上文化課,下午和晚上訓練。但是大家干活的時候都特別積極,雖然很累也都搶著干活。我們隊最小的孩子只有10歲,也幫著擺凳子。” 潘教練告訴記者,之前全隊還有一天幫忙三餐后打掃衛生。最讓她覺得有意義的是,經過勞動后,孩子們更懂事了。勞動之后,有不少小隊員都說,沒想到食堂工作這么辛苦、不知道做飯要那么長時間、不知道拖地原來那么累、不知道分餐的阿姨是要等所有人都吃完了之后才能吃早飯……
“之前沒做過這些事,他們都不明白。經過這階段的幫廚工作后,小隊員們紛紛表示以后吃飯不能浪費了,也要注意衛生。”潘越說,因為疫情封閉訓練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感受到了很多溫馨的事,通過這段時間的封閉相處,校內大家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志愿者聯盟
讓小運動員更有責任感
“因為很多小運動員之前也都沒做過家務,這樣的變化讓小隊員覺得很有意思,家長反饋也很好。” 劉森校長告訴記者,食堂年齡最大的張師傅,也被小隊員感動了。而小隊員們也明白,是因為有很多人的辛勤付出和保護,才能讓他們正常地訓練、吃住都能有保障。“勞動的意義,是讓大家更加相互尊重。”
不光是在食堂,封閉期間學校里還有很多溫馨的事情,小隊員頭發長了,有巧手的教練、大隊員幫著剪頭發;趕上小隊員過生日,大家一起給過生日……教練帶著隊員們一起打掃場館、宿舍,一同美化校園。
“因為疫情封閉訓練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大家更團結了,小孩長大了,大孩懂事了。真的感覺到這些孩子們從心理上成長了,更有責任感了!”劉校長說,下一步校內志愿者聯盟還會研究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一點點發展,不光是在校內,希望以后可以對社會有幫助。
遼沈晚報記者 王冠楠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



